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中天科技:片式LC滤波器的产业化历程——如何赢得话语权

  笔者走进了位于经开区草滩生态产业园的西安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深入探访片式LC滤波器在产业化道路上艰辛而又漫长的历程。

  早在2002年,国际材料科学权威期刊《材料科学通讯》(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Letter)的封面上就刊发了我国材料科学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田长生教授研究的介电材料/铁氧体材料叠层低温共烧的显微组织架构图。这是片式LC滤波器制备技术探讨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也代表着我国在片式LC滤波器研发核心部分成功“破冰”。

  在这项技术研发成功多年之后,笔者走进了位于经开区草滩生态产业园的西安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深入探访片式LC

  、通讯设备等民用领域以及运载火箭、卫星、导航雷达、电子对抗等航空、航天、国防尖端领域存在广泛的应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田长生教授带领的技术团队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LC滤波器材料的制备核心技术探讨研究,先后在关键技术环节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获得二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际材料界,田长生教授也已望高名重。西安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飞表示:“当时这项技术成果受到西安市科技局的高度关注。期间一些沿海企业也纷纷抛出橄榄枝,想把这项技术收入囊中”。为了将这项科研成果留下,西安市相关领导当即决定,“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让这项科研成果扎根西安”。

  2003年,由西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陕西汇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西安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宇飞略带调侃地说到:“往直了说,中天科技就是为片式LC滤波器应运而生的”。

  当时,企业觉得这项技术很有创新性,公司高层对这样的产品的未来市场也很有信心,对实现这项科研产品的产业化也颇感兴趣。

  “西北工业大学田长生教授研发的材料配方中,原材料都可以国内采购,价格相对低廉,而且技术工艺又符合现代化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要求,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可以有效控制。从技术角度而言,在成本和价格这一块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这是企业高层们当时的共识。

  王宇飞分析称,“这一个项目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避免片式LC滤波器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二是可以以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应该没问题”。

  从少数在实验室做出来的科研试验品到可以批量重复生产、销售的产品,这就是产业化的过程。中天科技成立之初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个实验室里的产品“搬到”生产线上,实现批量、可复制的规模化生产。这个听似简单的过程,中天科技却走了整整六年。一方面是由于片式电子元件生产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大,精度要求高,这是公司产业化初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另一方面,则是要在产品的产业化过程中解决观念融合的“软件”问题。

  “公司创立初期,就确立了与西北工业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田教授的带领下,公司组建技术团队,前期投入一批设备后,就紧锣密鼓地踏上了产业化征程,但是没有想到这个路程走的艰辛而漫长”。

  实验室里的制造原理是产业化的基础,而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依据生产手段和条件,历经样件试制、中试和批量试产三个阶段,涉及生产线规划和布局、稳定工艺参数、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具体细节问题。

  然而,当时企业高层并未充分认识这一点,他们都以为初期所投入350万元购置的基本生产设备,已经算是“一步到位”。王宇飞在回忆时说:“那时,涉及产品检验测试和质量控制的关键设备都未购置,根本没办法满足产业化的需求”。

  中天科技高层当时的思路是对项目做包装,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来进行融资,然后再实施产品的产业化。而以田长生为首的技术团队则持反对意见,他们都以为产业化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逐一攻破各项技术。这两种思路在中天公司里一度僵持不下,就这样“针尖对麦芒”,合作陷入僵局。

  王宇飞分析说:“这种对立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双方的工作习惯和方法不一样,专家们学风严谨,在实践产业化的过程中,每一步技术尝试都必须要求团队要做出科学的依据,然而,公司高层则着眼于实处,从管理学的资本角度考虑,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下,实践产业化进程只能遭遇“卡壳”。

  在综合考虑之后,企业从发展的角度求同存异,田长生教授与公司高层领导达成了共识,一方面,公司高层领导按照产业化方案增大投资力度,购置和补充相关生产设备和质量检验设备,同时重金聘请沿海地区片式电子元件领域的资深技术工程师,协助田教授将产品尽早产业化。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中天科技在经开区草滩生态产业园里租赁了标准厂房。“公司先后投入资金扩大到8600万元,其中仅购置生产设备和仪器就达5400多万元”。

  经过多次胶着、失败,在技术派和管理派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片式LC滤波器的产业化生产线亿只片式LC滤波器的生产线,产业化从此取得了突破性地进展。这项在2002年诞生的新技术,历经7年的艰辛碰撞,终于在2008年迈入规模化生产轨道,产品的问市也同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里的空白,为企业阔步发展打开一扇大门。

  在片式LC滤波器领域,日本村田、丸和、三菱是业内的龙头。2003到2008年,这五年时间里,中天科技逐步掌握了日本产品在国内的销售和服务渠道,也对日本的产品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天科技自己的产品从生产线上大批量的下线后,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对比随即启动。“我们随机抽取50支,和日本村田、丸和、三菱的产品做整体技术指标对比。通过一系列分析对比,我们的产品参数指标以及一致性和这两家公司的产品不相伯仲,基本上达到同步国际的水平”。这令企业对自身产品有了足够的信心,市场拓展及客户洽淡由此推向深入。

  王宇飞坦言,要想与国际有名的公司在市场纷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产品要具备强硬的质量之外,另外企业还要获得市场的信誉度。“很多客户早期就已经习惯了国外进口,这种习惯以及对国内企业的不信任是不容易改变的”。

  为赢得市场信心,公司高层亲自带着产品和专利报告,去沿海地区的公司进行走访、洽谈,逐一渗透推广。利用自身谙熟销售和服务渠道,洞悉行业详情的优势,终于有几家企业同意少量采购。这些客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感觉各项指标都较为稳定,而且整机信息反馈以及检测的信息数据和之前的进口产品基本一致,同时中天科学技术产品价格上的优势又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下,中天科技开始在业内慢慢地建立起信誉度,产品质量能够替代国外进口的口碑也慢慢传开。

  行业聚集区(珠三角)市场客户的需求,企业分别在深圳、东莞等地设置分支机构及办事处。由中天科技位于西安经开区的生产线上产出的散装产品发往各分支机构及办事处,再按用户想要来测试和编带后供应客户,既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又进一步稳定和拓宽了市场。“公司线年开始,产品替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掌握核心技术,赢得市场是早晚的事情”。拿王宇飞的话来说,中天科技靠的就是掌握着全部的独立技术产权,在和国外产品的角逐中才能赢得话语权。

  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中天科技发展至今,公司产品已经从最初的立身产品片式LC滤波器开始全面延伸。“2009年,公司通过引进国内电感、磁珠的高端技术,依托和西工大联合创办的电磁兼容工程实验室,吸收、消化并创新出100%知识产权的新型技术”。王宇飞满怀信心地提到:“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独立的知识产权?原因格外的简单,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立自主发展的动力引擎”。

  “目前,我们企业的产品已经涉及军用航天高新技术电子仪器以及自动控制仪器设施、各种电磁兼容实验室用抗电磁干扰设备等多个高端领域。为了拓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年,我们再投入1100万元购置扩产设备,满足市场中低端客户的需求。设备先期投产后,每月磁珠和电感将达到8000万~1亿只的产能,预计年产能将突破10亿支以上”。

  谈及未来发展,王宇飞表示,中天科技已经在经开区的草滩产业园购地,下一步将建设更大规模的生产研发基地,在扩大现有产品线的基础上,将整合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电磁兼容领域的专业解决方案集成商。

  从1999年开始片式LC滤波器制备技术的研究,三年多的时间,有关技术在西北工业大学电子陶瓷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已经基本完成。然而,中天科技公司把这项创新的技术最终推向市场、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历程却已经跨过了七个年头,期间不仅投入大量的资金,个中的曲折和磨难、压力和困扰也是百味杂陈、令人感喟。

  志者有成,行者无疆。中天科技及技术主创团队的付出,不仅让本地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大公司的垄断。巨资投入关键技术产业化的胆识信念,管理派与技术派专家智慧的兼容并蓄,对挫折压力绝不妥协的勇气坚持,让中天科技跨越重关、一路行来,也带给世人一份感动和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