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二合一与三合一信号浪涌保护器的技术解析及行业应用

  在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高度普及的今天,浪涌电压(如雷电感应、电网波动)已成为威胁设施安全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信号浪涌保护器(Signal Surge Protective Device, SPD)作为防护关键设备的核心组件,其技术选型直接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二合一与三合一信号浪涌保护器因功能集成度的差异,在应用场景和技术特性上存在非常明显区别。将从技术原理、行业应用、国家标准等多维度展开分析,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浪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on Device, SPD)的最大的作用在于将突发的过电压信号吸收或旁路,避免高能浪涌通过被保护的电路,对敏感器件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一般来说,其基础原理是利用器件本身的非线性电压—电流特性,在电压超过设定阈值时迅速导通,将多余能量泄放至地线,从而使被保护的设备免受过高电压冲击。常用的保护元件包括:

  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 快速响应,能在纳秒级时间内将过电压钳位在安全电压;

  气体放电管(GDT): 对大能量浪涌具有较高的承担接受的能力,常用于保护电信和电力系统中的高电压信号。

  通过合理组合这些元件,设计人能实现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保护方案,有效地抑制各种外界电磁干扰和瞬态过电压的影响。

  二合一信号浪涌保护器:整合两种独立的防护机制,通常为“电压钳位”与“电流泄放”功能的结合,或对两类信号线路(如电源+信号线)的协同保护。

  三合一信号浪涌保护器:在二合一基础上增加第三种防护维度,例如集成“滤波隔离”功能,或同时保护电源、数据、视频三类线路,实现多路径浪涌抑制。

  二合一保护器:多采用“GDT(气体放电管)+TVS(瞬态抑制二极管)”组合,GDT负责泄放大电流,TVS快速钳位残压,适用于单一信号类型但需多级防护的场景。

  三合一保护器:可能采用“GDT+TVS+滤波电路”结构,或在同一设备内设置独立模块分别处理电源、以太网、同轴信号,通过多级泄放和频段隔离降低干扰。

  通流容量:三合一因需处理多线路浪涌,通常具备更高的通流能力(如20kA vs. 15kA)。

  插入损耗:三合一因集成滤波功能,可能在高频信号场景下引入更低损耗(0.5dB)。

  响应时间:二合一依赖TVS的纳秒级响应,而三合一若含GDT则有几率存在微秒级延迟。

  安防监控系统:保护摄像头供电(12V DC)与视频信号(同轴或RJ45),防止雷击沿电源线或视频线通信:在PLC控制网络中,同时对RS485数据线V电源线进行防护,确保工业现场总线稳定性(如地凯科技DK防雷器系列)。

  智能交通系统:同步防护交通信号灯的220V AC电源、光纤通信模块及视频监控链路(如中天科技的ZT-SPD3系列),避免多线路浪涌导致系统瘫痪。

  5G基站:在AAU(有源天线单元)中集成对直流电源、CPRI光纤接口及环境监控信号的保护。

  用于DTU(配电终端单元),防护交流采样、以太网通信及开关量信号,符合GB/T 32512-2016要求。医疗影像设备:在CT机的X射线发生器与DICOM数据传输间部署二合一保护器,确保EMC兼容性(参考IEC 60601-1-2)。

  频域隔离:通过LC滤波抑制高频噪声(如100MHz以上),适用于工业以太网。

  GB/T 18802.21-2016:《低压电涌保护器 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明确插入损耗、回波损耗等关键指标。

  GB 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规定SPD安装的地方(如LPZ0-1边界)与级间配合。

  YD/T 1542-2016:《信号网络浪涌保护器技术方面的要求和测试方法》——针对通信基站SPD的振动与高低温测试。

  TB/T 2311-2017:《铁路信号设备防雷规范》——要求三合一保护器满足EN 50121-4的EMC性能。

  三合一:推荐用于多信号交织、可靠性要求高的系统(如轨道交通PIS系统)。

  的差异本质在于防护维度的扩展性。随工业4.0与智慧城市的发展,三合一保护器在复杂系统中的占比将持续上升,但其设计需兼顾多标准合规性与定制化需求。工程师应在准确评估系统风险(如雷击密度Ae值)的基础上,结合国标与行业规范进行选型,以实现防护效能与经济效益的最优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