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玉屏城乡用电发展的变迁

  为记载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屏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玉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县政协组织人员精心编撰了《变迁》文史书籍。微玉屏将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1952年,玉屏县人民政府从外地购进德国25马力柴油机,选址在县城许家祠堂,由当时的贵州省地方国营玉屏县人民电灯厂筹建。2月,第一台25千瓦的火力发电一号机组建成。电厂经一段时间试运行后正式投产,白天打米,晚上改成发电,主要供政府机关及周边居民照明之用。20世纪60年代初,电厂扩容到两台机组共计48千瓦。

  1964年到1972年,因县火电电力不足,县广播站、机械厂、印刷厂分别自装5千瓦、20千瓦、1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发电。同时,亚鱼、兴隆、彰寨、朱家场乡、兴隆乡大兴村分别自装3千瓦、12千瓦、10千瓦、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供照明用电。

  1972年,县电厂为了进一步扩充电源,又配置84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直到1978年罗家寨电站建成后,油电才停用。

  当时,县办电厂主要就靠柴油发电机发电,电压不稳,功率也有限,只可以通过专线供应县政府机关及周边小地区。用电居民家中没安装电表,电费是按每月每只灯泡收费0.1元。为了节约,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白炽灯泡,只有在逢年过节那几天才会换上25瓦或40瓦的灯泡。因为经常停电的缘故,煤油灯和蜡烛是家里的必备品。

  那时候,用上蜡烛还算时髦的,一般用的是煤油灯。有的家庭将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线或草纸卷个芯儿,装进细铁管内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点,就是简单的煤油灯了。有些家里还准备有枞树疙瘩柴块用来照明。我小时候用的是煤油灯,一晚上脸上被熏得黑黑的,而且只有在吃饭、写作业时才能点上。稍微长大一点儿才用上了灯泡,虽然瓦数不高,但是对于身处当时条件下的我们,感觉已经很明亮了。记得邻居家的奶奶舍不得用电,每次都要等到天已经完全黑了才开一会儿灯,为了省电早早就睡觉,一年的电费才三毛钱。

  物质生活的匮乏,生活水平的落后,那时候基本上没有家用电器,在我们镇上有一家买了电视机便成为这条街上最大的新闻。一到傍晚,便有很多人去那家等候,就算是黑白的,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晚上回家走在路上,只能用老式手电筒,要上两节大的电池。记忆中,电池总是被弄得没了模样,用了又用,捏了又捏,就像燃完最后一滴蜡油的蜡烛,电池耗尽最后的能量,微弱的灯光都不再能发出的时候才舍弃。

  当时的电网架构也不那么牢固,电线杆子多数是木质的,经过风吹雨淋,很快就像佝偻的老人。遇到雷雨天气,变压器便蹭蹭地冒着火花,停电是家常便饭。因交通不发达,电力抢修人员要很久才能到位处理。停电的时候,村子陷入一片寂静,也不知何时修好,我们只可以在黑暗里静静等待着。当一声“电来了”

  那高兴劲儿线年后,人们敢想敢干,技术革新,采取县办、县乡村联办、乡办、村与村民组办的方式,试制木质水轮机,利用小溪小河筑坝蓄水,引流发电,在㵲阳河、排坡河、野鸡河上掀起第一次县域办电热潮。当时,在田坪乡黄土江上建起第一座20千瓦水电站,迈出了全县小水电建设第一步。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以水轮泵、水轮机、水车作动力,先后建起农村小水电站69座,每站装机最小2.8千瓦,最大20千瓦。这些电站规模虽小,成效甚微,但却引发了人们对办电的极大热情,看到了发展电力的极大潜力和希望,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砥砺奋进。

  从70年代开始,建站规模逐渐扩大,装机标准逐步的提升,建成的电站有罗家寨、新店、马面坡、贺家滩4个河床式电站,野鸡坪坝后式电站,氽水洞引水式电站,装机均在100千瓦以上。其中:氽水洞装机为2×50千瓦;1985年,野鸡坪电站扩容后装机为2×125千瓦投运;1978年,罗家寨装机为4×1250千瓦全部投运;1985年,新店装机为2×500千瓦全部投运;1990年,马面坡装机为2×2500千瓦全部投运;1998年,贺家滩装机为2×3200千瓦全部投运。而农村自建水电站因设备简陋和管理不善,在野鸡坪、新店、罗家寨电站的投运后相继被取消和代替。同时,玉屏辖区内的居民也先后都用上了电。

  玉屏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达到49300千瓦,可开发量34300千瓦。从1964年到1998年期间,已开发利用23590千瓦,占可开发利用量的68.5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县贯彻中央提出的“地方为主、县为实体、统一规划、集中调度、分级管理”的办电原则和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目标,实现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办电,玉屏电力建设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10千伏为骨干和35千伏地方小水电独立电网。

  1986年,110千伏大龙火电厂铜仁输电线路建成,为充分的发挥作用,110千伏大铜线千伏运行,玉屏电网与地区电力公司、铜仁市、铜仁汞矿、万山汞矿和万山特区6个隶属关系不同的孤立电网实现35千伏联网运行,余缺调剂互补,突出保民生、保生产、保重点,缓解了当时供电不足的燃眉之急,也标志玉屏电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98年,为了让全国广大农村都能够轻松的享受现代化的福利,国家致力于“改革农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这一伟大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玉屏也迎来了电力发展、电网改造的大好机遇。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过程中,我县采取以下几个步骤:一是依照国家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先改制后改造的原则,对全县乡镇电管站的人、财、物全面接管,进行体制改革;二是按照拟定的两网建设与改造方案可行性报告,逐年分段实施,最终把玉屏县农网建设成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电网,使玉屏县农村电网高压线%以下,低压线%;三是实行同网同价政策。

  1998—1999年,玉屏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期间,执行省物价局和省电力工业局审定的农村分类综合到户电价:已改造的地区实行每度0.45元,未改造的地区实行每度0.60元。在农村电网改造完成后,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

  1999年,新建35千伏1×3150变电站一座,35千伏LGJ—120导线台;新建0.4千伏线千伏线台,新建10千伏线千伏线千米线千米。

  历时近四年大规模的“两改一同价”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及县城一、二期电网改造建设工作,玉屏初步建立起35千伏与10千伏、10千伏与0.4千伏及以下电网相匹配的网架结构,技术装备质量和运行水平得到非常明显提高。玉屏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乡镇电管站人员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纳入行业归口管理。

  2003年,铜仁供电局将紫气山110千伏变电站交由玉屏供电局来管理。随后,陆续将狮子口110千伏变电站、城西110千伏变电站交由玉屏供电局来管理,全县的用电状况焕然一新,企业用电需求得到满足,人民生活用电、农业用电都得到了保障,营造了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

  自实行“两改一同价”以后,玉屏供电局严格按照省市关于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的部署,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初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电管理体制基本得到了理顺,取消了层层趸售的管理体制,杜绝了“以电养人,以电养政”现象。

  特别是在农村,实行了“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的制度,顺利地完成农电人员的“三定”工作,农村电网通过改造,电网结构日趋合理,电网布局得到初步改善,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逐步的提升,综合线损不断下降,农村到户电价大幅度降低,有效地降低了农民的负担,社会效益日渐凸显。

  经历2008年的特大凝冻雪灾考验,我县电网与大电网彻底解列,我局利用原独立的电网启动了“黑启动”,在遭遇百年不遇的大灾面前,创造了“停电时间最短、供电时间最长”抗凝冻雪灾先进县奇迹。

  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难度大,资金筹措非常有限,网改资金缺口大,过去对农网改造投入少,导致农村线路残旧、老化、电能损耗大。虽然已投入资金做改造,但由于网改投入资金比例小,全县还有30%左右配电网没有正真获得改造,未经改造的农村电网线路仍在陈旧老化的状态下运行,安全风险隐患严重,线损偏高,布局不合理,部分改造后的电网随着近年来用电负荷的迅速增长又出现“卡脖子”现象,急需更新改造。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电网公司的全力支持下,玉屏供电局持续加快农村配电网的电力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但农电管理体制仍与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用能需要不相适应,实施“直管”势在必行。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无偿划转、政策支持、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的改革思路和“紧盯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根本要求,采取“成熟一个划转一个,成熟一批划转一批”的工作方法予以推进。

  2004年12月,按照国务院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贵州省电力公司将玉屏供电局无偿上划贵州电网公司进行行业直管,成为铜仁市首批上划直管的县级供电企业。

  20年来,玉屏电网又历经了第一、三、五期农网升级改造工程、110千伏变电站布点建设等,玉屏电网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进入了快车道,让玉屏电网愈加坚强、稳定。

  2004年,投入电网建设改造资金598万元加强县城电网建设;改造工程于2004年9月真正开始启动,到2005年全面完工。完成自动化150万元,玉屏县城电网248万元,大龙电网160万元。涉及10千伏线千伏线千米,新增、改造变压器26台,新增线年,投入电网建设改造资金555万元,对第一批农网建设开展完善化工程建设,于2007年7月开工至12月底竣工,完成改造10千伏线千伏线台。同时,投入改造资金146万元加强第三批农网完善化工程,于2007年7月开工,2008年7月竣工。完成改造0.4千伏线万元,新建110千伏田坪变电站于2009年7月竣工,新建110千伏线年,投入电网建设改造资金737万元,对第五批农网建设项目开展完善化工程,于当年4月开工,8月竣工,完成新建10千伏线千伏大龙开闭所。

  2010年,投资电网建设配套资金2408万元,启动新建苗圃110千伏变电站。新建110千伏线千伏及以下项目投入资金752万元,完成10千伏城关开闭所建设,新建改造10千伏线年,投资电网配套建设资金180万元,新建水田110千伏变电站,水田、水麻、水兴10千伏线年,投入电网建设资金共6232万元,解决三家桥工业园区的用电需求,启动了三家桥220千伏输变电建设工程。8月,苗圃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玉屏城区实现了有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可互倒互供的运行方式。同年,启动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对大龙开发区及朱家场镇农村10千伏线千伏变电站的建成投产,标志着玉屏配电网在全国范围率先实现了全部由110千伏变电站供电的模式,在供电电源上的布点与其他县市相比,有了很大提升。同时,对新店、田坪镇及亚鱼乡农村104.53千米的10千伏线路进行了升级改造。

  2014年,投入电网建设资金10910万元,完成了三家桥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投产,大龙220千伏变电站3号主变的扩建,玉屏县境内的220千伏变电站主变总容量达到93万千伏安,对我县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为提升配网在各经济开发区的供电能力,新增10千伏线千米,完成了康华生态移民小区的用电配套设施建设。

  2015年,投入电网建设资金共5072万元,完善了田坪110千伏变电站、新店110千伏变电站和紫气山110千伏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网架结构,实现县境内110千伏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同年为了逐步提升大龙开发区北部工业园的供电能力,启动龙新110千伏变电站修建。当年还对城区、新店和朱家场镇供电不稳定的27个低压台区开展了改造升级。

  2016年,投入改造资金2819万元,加强新建10千伏线路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和低压台区的改造升级工作。完成康华社区和亚鱼生态移民小区用电配套设施的建设,新建10千伏线条,改造和新增低压台区49个。

  2017年,投入电网建设资金共4374万元,实现龙新110千伏变电站投运,对大龙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园及时提供了电力支撑。在配电网建设的同时,未解决老百姓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对电力的需求,重点对中心村和存在低电压的低压台区进行了改造升级,当年新建10千伏线条,改造和新增低压台区251个。

  2018年,投入电网建设资金4925万元,继续以新建10千伏线路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和大面积进行低压台区改造升级为电网建设重点,当年新建10千伏线条,改造和新增低压台区303个。

  2019年,投入电网建设资金2726万元,加大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对电表安装和100千伏安以下的新增用户、微小公司进行零费用报装,为3800余用户免费装表接电,并解决了18户需要新增变压器和延伸供电线路问题。同时继续以新建10千伏线路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和大面积进行低压台区改造升级为电网建设重点,新建10千伏线条,改造和新增低压台区129个。

  2020年,投入电网建设资金4145万元,为7400余用户免费装表接电,并解决了129户需要新增变压器和延伸供电线路问题。同时继续以新建10千伏线路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和大面积进行低压台区改造升级为电网建设重点,当年新建10千伏线条,改造和新增低压台区76个。

  2021年,投入资金共2612万元,对苗圃110千伏变电站2号主变进行扩建并投运,为7000余客户和109家小微企业免费装表接电,还解决需要新增变压器和延伸供电线路问题。同时,当年新建10千伏线条,改造和新增低压台区55个。

  2022年,投入电网建设资金共1269万元,为6600余用户免费装表接电,并解决了52户需要新增变压器和延伸供电线路问题。同时以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为建设目标,对经常停电的10千伏线路做改造升级和加装智能开关,当年改造10千伏线台,改造和新增低压台区12个。

  2023年,争取电网建设资金2266万元,为2000余用户免费装表接电,并解决了13户需要新增变压器和延伸供电线路问题。持续以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为建设目标,对经常停电的10千伏线路做改造升级和加装智能开关,新增10千伏线台,改造和新增低压台区2个。

  通过20年的电网建设,玉屏共投入了59240万元,境内现有高压网架50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总容量150万千伏安;220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总容量93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7座,主变总容量514.5兆伏安,实现了变电站全部可远程操控无人值守。中低压网架共有10千伏公用线千米,专用线兆伏安。

  目前,全县74%的配电线路已经实现了智能远程操控,户表全部远程集中抄表和网上缴费功能;户均配变容量从过去的每户0.9千伏安提升到了每户3.2千伏安,率先在全省实现自然村通动力电。客户用电实现了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省力、省时、省钱”服务全覆盖,做到了无障碍报装用电。供电可靠性从网改前的95.05%提升到99.87%,电压质量从网改前的96.26%提升到99.92%,玉屏电网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供不应求”到“供应充足”的发展之路。2022年,全县年售电量达到24.89亿千瓦时,是直管前的20倍还多,过去打雷下雨就停电的现象已一去不返了。

  70多年来,从一盏微光到璀璨灯海,从一条线路到智能电网,从第一台发电机到第一座发电站,从第一条10千伏线千伏变电站,从孤立电网到多家并网运行,从孤立发电到并入国家电网联网运行,玉屏电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代又一代电力人不忘初心、守护光明、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更是他们用智慧与汗水谱写的玉屏电力精彩华章。